那一年,“數字”船閘比真實船閘還要忙
信物名稱:
三峽船閘工控系統中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
信物年代:
2022年
信物印跡:
以科技創新守護三峽船閘本質安全
本網訊(王璐 平麗娜)三峽工程是長江航運的重要樞紐。長江作為一條巨大的交通動脈,其通暢與否,直接關系到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三峽工程早在設計之初,就對航運方面作了充分而科學的論證。三峽雙線五級船閘、三峽升船機,是三峽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上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和級間輸水水頭最高、技術最復雜的內河船閘,三峽雙線五級船閘是長江大動脈上的“要津”。
三峽雙線五級船閘是全球最繁忙、技術最復雜的內河船閘。以2023年為例,當年三峽船閘運行11066閘次,通過量1.69億噸,創歷史紀錄。
船閘水頭差113米,閘室、水位、閥門緊密耦合。船隊過閘單程需操作500多道指令,涉及海量數據代碼。
船閘控制系統的核心組件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
▲三峽船閘控制系統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部分組件 (三峽工程博物館供圖)
啥是PLC?簡單來說,它通過預先編寫程序,給機器“定規矩”,讓其自動運行。例如,智能家居可基于PLC實現“如果天黑且有人經過,就開燈”。
“航運‘要津’事關國計民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三峽集團所屬流域管理中心樞紐管理部副主任專業師朱華偉說。
為何要做自主可控改造?我們從兩扇門、一池水說起。
三峽船閘“人字閘門”,單扇門高38.5米、寬20.2米,左右門葉的錯位必須控制在幾個毫米內,否則水力沖擊極易引發設備故障。
研發團隊將20年數據經驗量化成算法,每個閘首由300多個測點增加到700多個,通過自動跟蹤動作、動態修正誤差,“指揮”兩扇閘門精準同步,將以前近10毫米的誤差,縮小至2—5毫米。
“以前數據一旦異常,只能靠人拿著筆記本電腦聯機逐點排查。改造后,控制系統實現自診斷,將故障定位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15分鐘。”朱華偉介紹。
船過閘門,水面平穩。
這背后,單級閘室最大工作水頭45.2米,水位升降時,水面波動強烈,需等到水位平齊后,方能開啟閘門。
水位何時能平齊?
傳統測量誤差一度為10厘米。“水位測量不準,影響開門時長。對此,我們對波動特性進行分析,優化濾波算法,將誤差降至5厘米以內。”朱華偉說。
控制系統,復雜精細。改造之初,困難重重。
500多道控制流程需緊密銜接,操作頻率以秒級計。廠商沒有成熟方案可循,怎么辦?
“三峽特色是和世界級難度‘過招’。”朱華偉說。這一次,朱華偉牽頭的研發團隊想法超前:再造一個“三峽船閘”。
2022年末,經過一年的研發調試,國內首個船閘自主可控仿真平臺——三峽船閘工業控制系統自主可控仿真測試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打開電腦、輕點鼠標,一座數字仿真船閘映入眼簾。小到充水特性,大到五級閘室聯動策略,一切都可以在線上“預演”。
2023年,三峽船閘貨運量再創歷史新高。“這一年,數字仿真船閘比真實船閘還要忙!”
在仿真平臺上,團隊模擬了諸多極端工況:兩倍于常規運行的強度、傳感器失靈……一邊測,一邊改,鍛造可靠系統。
以冗余熱備為例,該項功能是船閘安全的“基石”。簡單來說,如主控制系統宕機,備用系統可迅速補位。聽起來簡單,但這背后涉及海量數據和管理權限切換,哪些數據移交、哪些流程不變、哪個環節需人為確認?
團隊“死磕”一道道細節,最終實現兩套系統快速交接、無擾過渡。
整整一年,充分的“預演”讓船閘工控系統現場安裝調試打下“有準備之仗”。
2003年,三峽船閘首次運行前,安裝調試歷經9個月。
這一次,是45天。
“工控系統改造的研發團隊核心成員有20多名,跨越計算機、自動控制、水動力學等多學科。我們團隊里既有參與過當年船閘建設的‘老三峽’,也有剛畢業的博士。”朱華偉說。
在他看來,自己蹚出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憑著不循舊例、只求解法的決心,研發團隊從底層代碼、一線調研、單個廠家開始,一段段接起我國船閘工控系統供應鏈,實現船閘工控系統從“人有我用”走向“人有我優”。
“這是一個很垂直的行業,研發生態和場景底子薄,我們只有自力更生、共同成長,才能將創新之路走寬走長。”朱華偉說,“只有做到本質安全,我們才敢說把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三峽工程博物館,記者有幸見到PLC部分組件。
那是幾十厘米見方的黑色立方體,樸實平常,過目即忘。可它見證了三峽人以千分位、萬分位為精度,攜手產業伙伴,求索航運安全與效率的創新征程。
編輯:李雷 任賢 盧西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