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 富了 變了
本網訊(黃克瑤)千里贛江自南向北縱貫江西,流經萬安。
視頻制作:陳磊
這里是一片紅色沃土,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此誕生,走出曾天宇、張世熙等一大批革命先烈。
這里是一片綠水青山,風景如畫,是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革命老區換新顏,曾經的國家重點扶貧縣已經脫貧摘帽,今日萬安,正在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鄉村振興,聚焦“綠”做文章,擦亮“綠”色名片,走出一條以“綠”促發展的致富路。
萬安田園風貌 攝影:黃克瑤
紅色老區的“綠色實踐”
萬安縣羅塘鄉羅塘村,村民劉小珍夫妻二人共同開設的小明食品店就在村子里的四岔路口處,門前顧客來來往往,這一個開了30多年的店面見證著村子里翻天覆地的變化。
羅塘村村民劉小珍在店鋪前 攝影:陳磊
“路好了,房子翻新了,村子美了。”談及變化,劉小珍最有感觸的還是家門口的“水”,“以前,污水就順著店門前的明溝淌,排到河塘里,一到下大雨的季節,溝渠的污水還會溢到路面,味道特別大。”
改變就發生在兩年前,“工人們給修了污水管網,統一收集處理污水,明溝沒了,路面還變成了柏油路,河水也清了。”劉小珍頻頻稱贊。
實際上不止羅塘鄉,2020年,涉及8.5萬人口,力爭實現萬安鄉鎮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的項目在17個鄉鎮全面鋪開,這個萬安縣與三峽集團攜手建設的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涵蓋每一個鄉鎮的污水處理終端及配套收集管網。“其中,羅塘鄉污水處理站作為先導工程,已于2020年7月最先投入試運行。”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萬安項目負責人孫超介紹說。
“以前污水橫流,大家都習慣了,但是現在不行了,村子發展,我們村民自己也想要美麗的環境,畢竟我們羅塘也是有不少紅色景點,也希望游客們來到這里有個好印象。”劉小珍笑著說。
1927年,秋收起義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一場震驚中外的農民暴動正在萬安發生,“萬安暴動”領導人曾天宇在羅塘壯烈犧牲。如今,曾天宇烈士舊居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羅塘鄉成為萬安的一張“紅色名片”。
萬安暴動村背會議舊址 攝影:陳磊
羅塘鄉人民政府副鄉長廖麗說道,“紅色文化是我們鄉的底蘊,也是我們的發展資源,目前我們這里已經被納入長征文化公園的拓展段,接下來在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水環境是基礎,是第一要務。”
羅塘鄉污水處理站 攝影:陳磊
從羅塘鄉上空將視線拉遠,一個個污水處理廠站自然融合于山水風光中,一幅靚麗的生態畫卷漸次展開。“萬安縣的水環境治理工程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城市市容、衛生水平,也有利于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對于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意義重大。”萬安住建局城鎮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小泉說道。
“送瘟神”迎“福地”
近來,萬安縣韶口鄉韶口村村委會主任郭明總喜歡去“送瘟神”水庫旁轉轉。
水面澄澈如鏡,上百塊光伏板鋪設在水面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這是一片裝機52兆瓦光伏發電基地,也是一處源源不斷產生著收益的綠色“福地”。
“送瘟神”水庫水上鋪設光伏板 攝影:陳磊
“誰曾想以前這里是一片沼澤,是血吸蟲的聚集地。”親歷了水庫幾十載變遷,郭明不禁感嘆。
新中國成立初期,血吸蟲病曾在南方流行,江西是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江西余江縣響應黨中央“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經過兩年艱苦奮斗,消滅了血吸蟲病,毛澤東同志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不朽詩篇。在“送瘟神”精神的鼓舞下,江西全省掀起了防治血吸蟲病的熱潮,萬安縣韶口鄉就是其一。
消滅血吸蟲動員? 資料圖片
“最有效的除蟲辦法是土埋水淹,村里公社就發動老表們修水壩,都是人工挖砂石,再靠肩膀一擔擔挑過來。”筑壩蓄水,根除了血吸蟲,老鄉們歡欣鼓舞,“送瘟神水庫”因此得名。
“以前我們真的可以說是‘窮山惡水’,現在是青山綠水,如今這里還在發展光伏發電,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增加了我們的收益,老表們都高興啊。”郭明感慨萬千。
“除了‘送瘟神’水庫地塊,三峽能源在韶口鄉總共規劃了100兆瓦的光伏項目,打造漁光、農光互補‘一種資源,兩種產業’的集約發展模式,年發電量1億1千萬度,優先本地用電,基本可以覆蓋萬安縣全年用電需求。”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萬安發電公司總經理張鑫介紹說。
據三峽集團派駐萬安縣掛職副縣長李小清介紹,該項目可以給地方帶來超過1000萬元的收入,給當地居民帶來超過50萬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建設期帶動1000人就業,全部投產后每年可以節約標煤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達9萬噸。
昔日“空心村” 如今“金招牌”
清晨,萬安縣五豐鎮西元村柴火農家飯莊里,蘭姐早早開始忙活。打掃衛生,清理食材,熟練利落,等待著為來往的旅客們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
竹林環繞,清幽宜人,從柴火農家飯莊向下沿著小路行走,棕墻青瓦小院落漸入眼簾,“高嶺宿集”隱于山林。
山林間的“高嶺宿集” 攝影:陳磊
這是一處特色民宿,亦是當地的“金字招牌”。
西元村自然條件優越,古樸懷舊的古村落里有60多棵銀杏樹,樹齡400年以上的有25棵,如此高密度的古銀杏群,在全省十分罕見。但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隨著村民的搬離,這里一度成了“空心村”。
2020年,三峽集團與中國扶貧基金會、萬安縣政府共同發起“百美村宿——萬安縣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在此因地就勢建造了8個院落,最大程度保留了自然風貌與村落肌理,取名“高嶺宿集”。
古樸幽靜的院落 攝影:陳磊
民宿建起來了,在外打工17年的蘭姐也返回家鄉,在民宿里做過管家,2020年報名參加了三峽集團在萬安舉辦的烹飪培訓班,如今在老宅里開起了農家飯莊。
“本身我自己從小就愛做飯,看到游客那么多,想讓全國各地的客人都能嘗嘗我們本地的特色。”談及現在的生活,蘭姐十分滿足,“主要現在離家近,可以照顧孩子,比較自由,這個民宿的建設也是給我們村民提供更多就業選擇。”
“以前這里都是土坯房、泥巴路,摩托車都沒法開,建起民宿,環境也好了,秋天銀杏葉變黃的時候,這里更美了。”90后李玉珠是贛州人,7年前嫁入西元村,7年來見證著村容舊貌換新顏。如今,作為民宿管家的她,待客入住、打掃房間、準備三餐已成為工作日常。像李玉珠一樣的工作人員,在高嶺宿集還有20多人,管家、廚師、保潔、園丁、司機基本都是在本地招聘。
高嶺宿集管家李玉珠 ? 攝影:陳磊
“民宿的營業收入,有一部分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所得分成利潤,一半給村民分紅,另一半用作村里公益發展及公益傳播。”村支書葉發青滿心憧憬,“民宿盤活了閑置農房,讓村民得了實惠,村集體增加了收入,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目前,“高嶺宿集”還在持續增建民宿、親子樂園,還將聚焦鄉村旅游新業態,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打造綠色發展的靚麗名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路亦是鄉村致富路。“在萬安,三峽集團響應國家‘雙碳’目標,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發揮主業優勢,堅持清潔能源與生態環保‘兩翼齊飛’,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進行城鄉水環境治理,幫扶支持生態農業、旅游業等鄉村特色產業,未來還將持續為助力萬安鄉村振興貢獻更多三峽力量。”李小清說道。
編輯:喻清卿 萬紫薇 楊思恒